产品中心

“小个专”释放大能量——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感受经济活力

  日前,记者走进深耕细作的小微企业、香味十足的餐饮小店、人流如织的专业市场,看产业升级、看消费变革、看民生保供。在这些“小”场景的探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活力与韧性,传统建筑设计公司积极开拓新赛道吹响创新号角,老字号餐饮店开始探索消费“新玩法”,升级改造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商业市场践行为民、惠民初衷让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更稳。

  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干燃气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热力工程、石化工程、建筑工程、环卫工程的总包、设计、咨询、项目管理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一家传统的勘察设计企业,持续创新让其尝到了甜头,仅2023年,企业在科学技术研发方面便投入资金410余万元,占营收15%左右。

  “要想企业争一流,先建企业标准化。”这是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袁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首创天成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清洁高效的能源开发利用是净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支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首次提出,“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

  燃气下乡肩负乡村振兴重任,被寄予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之厚望。但燃气进村入户是好事也是难事。

  农村远离城镇,附近大多无主干管网规划,加之储气设施设计、建设、验收、运行、安检等一系列环节没有标准体系,增加了燃气下乡工作难度。

  “面对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新应用场景,没有标准我们就制定标准,这样才可以成为领跑者。”袁亮有这个魄力,企业主编陕西省区域标准《乡村居民天然气管道作业规程》和陕西省城市燃气热力协会团体标准《农村管道天然气工程技术标准》,并积极投入实践。

  目前,已完成陕西、山西、江苏等地50余万户的农村气代煤设计项目,不仅实现燃气下乡每年替代9.3万吨标煤的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也为企业创收约1500万元。

  2022年8月15日召开的陕西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会上,《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出12条政策措施助力发展氢能经济,为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低碳化转型和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袁亮瞄准新赛道,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2023年与西北大学共建成立新能源研究院,热情参加氢能方面一些标准的编制。编制的陕西省首部高速服务区加氢站建设规划已获通过,设计了咸阳市首座加氢加液化天然气一体站及汉城服务区加氢新能源示范站等氢能应用场景。

  省市重点项目海康威视西安科技园二标段项目由西安建昌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建造,承建过程中采用了圆柱定型木模板工艺、梁柱板不同标号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采用橡胶充气囊分割封堵工艺等多项创新,保证了实施工程质量,节约了其他封堵工艺带来的人工浪费。

  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北雄安新区,西安建昌同样留下了建设的足迹,彰显了陕企担当。

  在雄安启动区科学园区人才公寓项目中,说起建设中的创新点,西安建昌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雄安分公司负责人吴比成信手拈来,由于项目异形结构较多,传统加固方式操作不便,工序繁琐,周转材料损耗大,经多次验证,对模板加固体系工艺进行创新。

  “用钢背楞加固体系替换了传统的钢管扣架加固方法,把原本现场操作的很多工序工厂化,大大的节约了材料和人力成本,提升了工程质量,该项工艺创新得到了雄安新区建筑业协会劳务分会的认可和推广。”吴比成说。

  外拓市场,内抓创新是这家传统建筑企业得以快速地增长的秘籍。近年来,业务立足陕西,足迹遍布雄安新区、天津、福建、浙江等地,共完成项目25个,其中雄安新区已完成项目10个,累计完成产值4.3亿元,目前在建项目9个,合同金额2.86亿元。

  对于企业怎么来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西安建昌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健有自己的思考。2023年底布局建设的年生产10万吨钢筋加工厂即将投入生产,不仅延伸了上游产业,生产满足企业项目一线所需钢材,降本增效减少采购所带来的损耗,而且今年预计产值达2亿元,有望实现企业总产值翻番的良好局面。

  位于莲湖区的街是西安美食地标之一,也是当地消费经济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风向标”。今年春节期间,通向街的鼓楼大门时隔多年再次打开,迎接四面八方到来的游客。在这样一条如此火爆又竞争非常激烈的美食街立足,并非易事。

  说起接手泡馍馆,起初刘磊并不同意。西安体育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跆拳道事业,在少年宫当过教练,经营过一家跆拳道训练馆,但随着父亲年纪慢慢的变大,眼见精力难以为继,刘磊这才心有不甘的放弃。

  “我父亲是个老传统,他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咱的东西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老刘家泡馍凭借其传统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和优质的食材,积累了一批忠实食客,但刘磊这位新掌柜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各式各样的美食太多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而且现在有很多利好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要合理规划利用起来。”

  刘磊加强品牌意识,积极注册商标,成功申报西安老字号和陕西老字号,并对服务做出改变,热情迎接每一位顾客。

  “一开始老爷子还不放心,现在我的‘改革’有成效了,才慢慢放心。”刘磊貌似抱怨的线年,刘磊还获得了陕西烹饪大师的称号,曾经的刘教练如今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刘掌柜。

  新的一年,刘磊还有很多点子。比如年轻人注重消费环境,他准备找设计企业重新装修门店;在非旅游景区开一家分店......

  同样在街,陕西首批老字号西安盛志望麻酱酿皮以“酸甜香辣麻酱醇,入口缠绵筋而釀”的独特风味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刚开始只是想让外地朋友也吃上新鲜的酿皮,没想到赶上了电商发展的好时候。”西安市莲湖区盛志望麻酱酿皮铺第四代传承人盛刚说,“做生意,只有不停地想事、不停地进步,才不会被淘汰。”

  盛刚自己常常研究头部餐饮企业,看它们在产品、装修、场景等方面有何优点,哪个平台、哪个博主流量大,也要多看多学。

  盛刚抓住任何可以宣传的机会——参加陕西省政府主办的“一带一路”陕西特色商品展览会走出国门,上过央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节目,高曝光带来高关注,盛志望麻酱酿皮香飘天南海北。

  但是新的问题摆在盛刚面前,一直以来,酿皮制作流程与工艺保持着零添加剂、手工作业的传统,如何利用现代化设备实现大批量生产并延长保质期困扰他许久。

  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美食,向外走的第一步总是最难的。“我们试验了上百次,光面粉就用了300多袋,投入了10多万元,经过三年坚持不懈这才研发出生产机器和保鲜保湿、真空灭菌包装。”盛刚说。

  技术突破了,下一步就是做好销售。盛刚积极拥抱互联网,在经营好店铺的基础上,加大社交平台上的营销推广力度,现在销售额社交平台占了“半壁江山”。

  尝到电商带来的“甜头”后,盛刚在西安草滩生态产业园建起了中央厨房,实现线下线上规模化生产。

  在街,不论是老一辈,还是新生代,不论是大动作,还是微创新,每一家小店的老板都在敏锐地寻觅商机,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春节期间,位于西安市北郊的西安新北城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里依旧忙碌,充足的蔬菜储备和各种肉类的稳定供应,为区域内民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让市民的“菜篮子”提得稳稳当当。

  “我们市场主要供应蔬菜、肉类、粮油副食、水产等,去年年交易量达到100多万吨,年交易额实现60多亿元。”西安新北城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常务副总经理张峰表示,作为区域内最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商业市场,辐射周边200万人口日常需求。

  “市场每年要承担6000吨-8000吨的政府储备菜,像白菜、萝卜、土豆等需求量比较大的蔬菜,都有充足的储备,只要市场菜价上浮幅度过大,我们的储备菜就会立马上市。疫情期间西安市菜价稳定,政府储备菜发挥了关键作用。”张峰说。

  春节前夕,在省商务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市场针对性的增加了备货量,通过拓宽肉、禽、蛋、菜等主要生活必需品的货源渠道,免费为商户提供仓库增加耐储蔬菜进货量等措施,确保了春节期间市场平稳运行。

  西安新北城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在“保供应”之外,同时也肩负“稳就业”的重担。2300多家店铺,5000多个就业岗位,从店主到搬运工,从市场管理人员到商贩,这些岗位提供了稳定的工作机会。

  在食品安全要求、新型花钱的那群人等需求和政策的引导下,西安新北城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也在积极探索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展新道路。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到农贸市场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制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以前的市场因业态分散、管理繁琐复杂,实施分区管理后,这样一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张峰表示,水产区的升级改造最明显,过去水产区是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的“重灾区”,新建6000多平米的独立水产区,地面、墙面均做了防水、防锈处理,而且新增了新风系统和冷暖设备,保证了水产品新鲜的同时整个市场的环境也变得更好。”

  62岁的刘和平自市场成立以来就将经营的鲜肉店搬了进来,不仅是市场里的“老大哥”还是一位热心肠,听说要聘请网格长,他主动申请。

  “市场是大家的,只有做对市场有利的事市场才能好,市场好了大家才能好。”刘和平说,网格长主要监督商铺诚信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宣传防火防盗安全意识等,这个身份更多的是责任和荣誉。

  市场里像刘和平一样的网格长还有42位,网格长制度不仅是提升市场管理的有益实践,商户们也通过参与自治实现市场良好运转。